不知不覺,夏天就過去了,天氣日漸秋高氣爽,開學季到來了!也許你對這個夏天沒有一場遠行而不甘,也許你此刻希望暑期余額再多一點...開學已經來了,福利還會遠嗎?活動內容:全場PI3Kelisa酶聯免疫試劑盒6.5折優惠!還有小禮物,多買多送!活動細則:.本次活動與其他優惠活動同時享受...
點擊詳情2021
8.30單個活體分子觀測技術取得突破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理化學研究所和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聯手開發出能夠清晰觀察活體細胞中單個分子的顯微鏡新技術。該技術利用比細胞還要薄的點照明方式,清晰觀察單個活體分子的運動。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德永萬喜洋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的顯微技術,利用7至0微米的點光“薄層斜光照明法”,對細胞進行照明。這種方法只對細胞內需要觀察部分進行照明,而照射不到細胞其余部分,因此與觀察細胞用的現有顯微鏡照明法相比,畫像質量高出8倍。使用這種新技術的顯微鏡能夠清晰...
點擊詳情2013
10.28《科學》:蛋白在細胞內的“定位”機制得以闡明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單價酸性脂對蛋白在細胞內的“定位”起到調控作用。該研究結論回答了一個重要的細胞生物學問題,并為一項相關的爭論找到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月日的《科學》雜志上。科學家以來推測,許多蛋白正是利用酸性脂及其產生的負電勢來在細胞膜結構間分布、定位,換句話說,酸性脂能夠引導蛋白到胞質膜的特定位置。磷脂酰(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作為一種單價酸性脂,是人類紅細胞中的zui主要的酸性脂,同時,...
點擊詳情2013
10.24轉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質檢驗站建成廣東省質量監督轉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質檢驗站,日前在廣東省質檢中心順德基地順利建成。據介紹,該站首期建設的檢驗、辦公場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總投資約3500萬元。目前該站已擁有轉基因定量檢測成套設備、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等世界*檢驗設備,站內設有食品應急檢測技術研究室,具備我國28大類QS市場準入食品的項目檢測能力,重點對食品及相關產品的有效成分、毒害物質、食品真實屬性表征與識別進行檢測和技術研究。
點擊詳情2013
10.23美國研制出具有*靈敏度的“電子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研制成功了一種能夠自動鑒定氣體成份的“電子鼻”。在研制過程中,科學家們還得到了美國Nanomix公司專家們的大力協助。據研制人員介紹,這種“電子鼻”中安裝了由Nanomix公司開發的傳感芯片(面積只有兩平方毫米)。芯片上集成的傳感器有大量碳納米管組成,能夠捕捉到化驗對象中的各種氣體分子。而傳感器獲得的有關被測氣體的信息將傳遞給計算機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氣體的具體成份。按照科學家們的設想,今后,結構更為緊湊的“電子...
點擊詳情2013
10.22英國科學家發現單克隆抗體將有助于丙肝疫苗的開發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乙肝病毒(DNA病毒)和丙肝病毒(RNA病毒)不僅能引發肝炎,也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由于RNA病毒經常會發生變異,使得丙肝疫苗的研制變得異常困難。在歐洲和美國科學家的共同協作下,英國諾丁漢大學科學家近來在實驗室的樣本中發現了單克隆抗體,可以成功地阻止多種丙肝病毒的感染,并將有助于成功開發出丙肝疫苗。“這一發現對臨床應用的潛在效果尚不能言過其實。從歷*來看,成功對付病毒的抗體需要成批量的,對付丙肝病毒也是同樣...
點擊詳情2013
10.17引進液質聯用儀蘇州已可本地檢測蘇丹紅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現在蘇州有技術力量能檢測蘇丹紅了,再不用拿到外地去檢測,而且檢測的速度也很快,2—4日就可以出結果。控中心專家介紹,蘇丹紅系列是人工合成的偶氮類染料,產品中非法添加蘇丹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和保持色澤。由于其有可能致癌的特性,現在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在2005年國內蘇丹紅風波中,蘇州市疾控中心對大量辣椒油進行了蘇丹紅的檢測,因當時沒有引進相關的設備,不得不將可疑食品送省疾控中心進行疑似樣品確認,前后需要個多月...
點擊詳情2013
10.16“BPSM-Ⅰ型在線礦漿粒度分析儀”通過鑒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在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召開了由該院信息技術與自動化研究所承擔的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選礦過程檢測技術與自動控制系統研究》子課題“BPSM-Ⅰ型在線礦漿粒度分析儀研制”項目成果鑒定會。宋曉明副所長向專家們詳細介紹了“BPSM-Ⅰ型在線礦漿粒度分析儀”的過程、產品特點、工業試驗結果。通過評審,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產品完成了“十五”攻關課題任務書的要求,符合我國礦山行業利用改造傳統產業的要求。該儀器功能完善,測量準確,...
點擊詳情2013
10.15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儀提前獲知人腦意念核磁共振成像儀此前一直被醫院用于診斷腦部疾病,但德國的科學家近日卻宣布,他們目前正在利用這種儀器進行另外一項實驗。那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儀掃描大腦來提前獲知人們的意念。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這項試驗始于2005年7月。截至目前,德國科學家共挑選了2位志愿者參加此項測試,測試結果的率高達7%,這比此前隨機進行的抽樣測試率高出大約20%。該試驗的設計者、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海因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設計試驗時,科學家們讓試...
點擊詳情2013
10.14